山江镇2025年简介
基本概况。山江镇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凤凰古城20公里,东、南与千工坪镇接壤,西与麻冲乡、贵州松桃县毗邻,北与腊尔山镇隔河相望。镇域面积105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社区),人口2.2万人。沿县道034线搭乘乡村巴士,即可直达,车程约30分钟。镇内S256(花垣县下子花寨至沱江镇)省道穿境而过。
历史沿革。山江地区原以苗语“叭固”为名,“叭”译汉语意为山洞,“固”译汉语意为蛙,以原镇址所在稼柳江自然村旁一石洞水井有许多岩蛙而取名“叭固”。清朝在此建立兵营,驻有重兵把守实行军事控制,清乾隆《凤凰厅志》载:“总兵营,故名总兵营”。1936年,凤凰县设乡镇及保甲基层政权管理机构,时任县长李宗琪取“仁义礼智信”中的“仁”字,命名为“敦仁乡”,辖12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叭固乡。1958年建成一座水库,融汇了三条山涧小溪,比喻水库变成江而取汉语地名山江,同年取消乡建制,改称山江公社。1983年机构改革,恢复乡、村建制,遂又改称为山江镇。2005年9月撤乡并镇,将原板畔乡并入山江镇,山江镇名一直沿用至今。
文化底蕴。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修筑苗疆边墙时,山江苗区属边墙外的隔离区,即生苗区,苗民不入户籍,属于化外之民。正因如此,山外的风尘被阻隔,苗乡传统、文化遗产得以在喧嚣尘世中完整保存。直到如今,山江镇还保留着最完整的原生态特色文化,是苗族历史文化延续的缩影。全镇人口99%为苗族,是中国武陵山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全镇有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处。
旅游资源。老家寨景区:位于山江镇北部原老家寨村上千潭自然村,地处凤凰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境内,是一个纯苗族聚居的古村落。该苗寨依山傍水,有寨墙碉楼寨门,苗族特色民居石头房屋、土屋等。村中石板巷道,家家相连,户户相通。村前有小山坡,古树参天,林间曲径通幽,景色宜人,名为“栖凤坡”。村寨边有一处漏斗形低洼地,由山间地下无数的清流暗渠汇集于此形成小型湖泊,在1971年建成水库后,得名“千潭水库”。古老苗寨、寨墙碉楼、参天古林、千潭平湖形成了融为一体的特色景点,明清苗族特色居民保护完好,苗族生态文化历史悠久,是凤凰县目前少数民族原始生态及苗族历史特色民居保护最好的村寨。苗人谷景区:景区由山江峡谷水库、天然穿山溶洞(又名苗人洞)、早岗古苗寨等组成,有汉代苗人寨部落遗址、土匪城堡、土匪战场,曾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中国“苗族活化石”,兼具极高的军事研究价值和旅游观光看点。景区内地势奇特,正所谓“一洞两湖三瀑布”,狭长幽谷中,谷中藏洞,洞中藏谷,宛如迷宫,胜似仙境。苗人谷不远处的千潭洞,位于崖壁下,洞口高6米、宽5米,向西延伸至总兵营社区境内,洞长3公里,形似龙宫,内有阴河深潭。近代猖獗的土匪们利用山江独特的山川地势和城堡独霸一方。湘西最后一代“苗王”龙云飞曾以此为据。中国苗族博物馆:原名为中国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2006年由文化部直接命名为“中国苗族博物馆”。中国苗族博物馆历时20年筹备,于2002年10月1日正式开馆,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展品最多的民营苗族博物馆。苗族博物馆匾额系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亲笔题写,是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苗族家庭特征布展的民营博物馆,苗族博物馆被称为“湘西苗王府”的神秘之地,占地面积2865平方米,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其中维修面积400平方米,1200平方米是在废墟上重建的。藏品共有展品14278件套,展出1058套,分九馆两楼一区一场。即第一馆,普通农舍;第二馆,古代居所;第三馆,殷实人家;第四馆,武士之家;第五馆,服饰掠影;第六馆,绣女之家;第七馆,匠人居室;第八馆,巫师小屋;第九馆,文人陋室。
非遗文化。山江镇非物质文化丰富,有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服饰、湘西苗绣、苗歌、苗鼓、苗族武术、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织布技艺、还傩愿、苗族绝技等十项非物质文化项目;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州级传承人4人,县级传承人9人。2011年,“四月八”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产业发展。山江镇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发展定位,逐步形成了以猕猴桃、黄金茶、烟叶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和苗寨风情乡村旅游业。现有猕猴桃1005亩,黄金茶2545亩,雪茶700亩,2025年发展烟叶2000亩。各村(社区)结合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如:雄龙村充分发挥老家寨、千潭水库、苗绣苗鼓等自然景观、非遗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民宿、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等文旅新业态。
文旅类荣誉:2008年被授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0年荣获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镇”、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佳品牌活动奖;2021年被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最美潇湘文化阵地”;2024年,山江镇凉灯苗族武术文化博物馆被授予全省首批乡村博物馆;山江文化站被授予特级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