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有序推动农业领域工作落实落细,稳住“三农”大盘子
今年来,我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按省、州工作要求,结合本县实际,明确好股站职能职责,落实好工作责任,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粮油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一是落实粮食安全生产。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截至目前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1.761万亩,(州定任务 41.23万亩),其中水稻生产面积23.7452万亩,玉米播种面积9.554万亩,旱杂粮播种面积1.4411万亩,豆类播种面积3.7663万亩。二是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利用产粮大县奖励资金项目,落实了优质稻生产示范面积1.06万亩,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稻生产 9.5 万亩。办好优质稻生产示范样板片3000亩(腊尔山镇的苏马村、板拉村、流滚村、忍务村等村创办隆晶优蒂占、华浙优261示范片面积1800亩;麻冲乡老洞村、高通村、翻身村创办玉针香、臻两优钰占生产示范片面积1200亩)。办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千亩示范样板片1200亩(禾库镇帮增村、崇寨村、两林乡高岩村)。三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及时收集、严格核实全县各乡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业保险参保面积,确保强农惠农资金按时拨付到位,截至目前,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28.11万亩,发放资金3205.49万元。
(二)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坚守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提升住房、教育、医疗、饮水安全等基本保障成果,全县坚持“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原则,常态化开展监测对象识别、人口自然增减、落实和跟踪帮扶措施、成效及风险消除,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消尽消”。目前全县共有监测对象3676户12694人,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2130户6967人,已消除风险1546户2727人。二是强化衔接项目资金管理。组织衔接资金项目申报,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就业岗位、“三保障”、易地搬迁等领域项目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库,截至目前,到县衔接资金19876.3万元,(其中:中央衔接资金13030万元;省级衔接资金6544万元,州本级防返贫及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80万元以及县级配套衔接资金122.3万元),已百分百安排完毕。共安排221个项目,其中产业发展投入144个项目1.11亿元,乡村建设类投入64个0.5亿元,其他类投入13个0.378亿元。
(三)聚焦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巩固提升产业振兴动能。一是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全县产业面积总共29.89万亩,其中猕猴桃面积8.7万亩,油茶9万亩(其中人工栽植2.9万亩),黄金茶1.0035万亩,蚕桑0.6389万亩,吊瓜2.8万亩,雪茶1.5万亩,金银花2.4万亩,烟叶2.25万亩,柑橘1.6万亩。二是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凤凰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农产品加工产值“双倍增”,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大力抓好廖家桥镇国家级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同时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聚力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乡村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县项目,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和全产业链,加快完善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在文化旅游市场带动下,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及水电气保障类企业增长明显。三是巩固示范建设。注重示范点创办,以示范带动全县特色产业提质发展。2024年,大力推进山江镇好友村、古塘村、板建业村,腊尔山镇科茸村、的货村,沱江镇庄上村等6个百亩以上茶叶示范点建设;全县推进1.7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型种植示范建设,重点推进禾库镇帮增村、崇寨村,两林乡高岩村三个百亩以上、一个千亩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型种植示范点建设;大力推进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水大田乡池坪村两个百亩柑橘(柚子)示范点建设;大力推进筸子坪镇阳光村、大田村百亩蔬菜示范点建设;全县实施优质稻示范建设1万亩,机插机抛示范面积5000亩,重点推进腊尔山镇流滚村、忍务村、板拉村、苏马河村千亩优质稻示范带建设以及麻冲乡老洞村、高通村,千工坪镇关田山村、沱江镇三里湾村等20个百亩优质稻示范点建设,重点推进八斗丘村、永兴村、拉毫村千亩连片优质稻示范和机插机抛示范点建设。大力推进廖家桥镇鸭堡洞村、大坪村,千工坪镇胜花村、新坪村,阿拉营镇天星村、落潮井镇落潮井社区等17个百亩优质猕猴桃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两林乡板新村、县工业园区两个吊瓜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以及腊尔山镇、两林乡千亩吊瓜套种粮食示范点建设;大力推进落潮井镇武岗村等5个百亩蚕桑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沱江镇至木江坪镇河流沿线万亩油菜示范点建设;大力推进新场镇火马村、合水村,阿拉营镇黄丝桥社区、安井村,禾库镇科甲村,吉信镇火炉坪村等15个百亩苦荞示范点建设。
(四)聚焦生态绿色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开展“农作物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依托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新型经营主体,以水稻、蔬菜、果树三大作物为主,兼顾当地特色作物,推广秸秆还田技术18.5万亩,完成深翻耕1.2万亩,施用有机肥25.6万亩,落实绿肥种植面积10.8万亩,酸性土壤改良0.3万亩。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0.402万亩。二是全面落实受污染耕地治理措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完成3.62万亩,其中安全利用区落实安全利用技术措施2.94万亩,严格管控区污染耕地落实风险管控措施0.68万亩。其中在沱江镇三里湾村开展重金属低积累水稻新品种展示及提质增效试验3个,面积共计5亩;开展2个降镉新品种试验示范1002.8亩;落实叶面阻控剂、植物油、生物诱导剂等综合技术措施7802.8亩;落实种植结构调整21597.2亩。严格管控区污染耕地落实风险管控措施0.68万亩,其中开展低镉吸收水稻新品种试验1179.26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两项指标均已全部完成任务数。三是全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我局检查全县农药经营门市部70余户,检查农药品种95个,抽查农药产品标签115个,对检查的标签进行了逐一核查,新办农药经营许可证4户,农药经营许可证延期7户(农药6户、限制使用农药除外1户)。发放农药管理条例宣传资料和假劣农资辨别宣传单0.1万份,张贴《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合理使用农药宣传挂图和标牌100张。发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桶20个。四是充分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积极申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编制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县域秸秆综合利用,全县秸秆资源利用率达到92.38%。建设县级秸秆收储运中心1个,村级秸秆收储网点8个;分区域建设覆盖主要作物区域的专业化服务主体3个,扶持建设秸秆收储运主体4个,秸秆饲料化主体3个,基料化主体2个,建立4个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五是扎实推进农膜回收试点。开展农膜回收试点工作,强化农膜源头防控,进一步完善农膜回收体系,开展残膜回收行动,回收面积达500亩。并选好确定好2个省级农膜残留监测点,建设打造好2个农膜回收示范点,有序推广传统地膜替代工作。推广使用加厚地膜30000亩,推广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农膜6000亩,开展残膜回收面积500亩。六是持续推动农业环境监测。按照省厅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农业环境状况,2016年我县设立省级农业环境监测点3个,2018年监测点建设已全面完工,2024年我站按省要求每月采集水质样送于指定的地方进行检测,现阶段正在进行每月采水工作,完成1个监测点的稻谷取样,接下来继续完成另外两个点的取样工作并送省检。即将对此项工作进行自查做好年终报账工作。七是加快推进管控区棉植县项目建设。在全县严格管控区,创建棉花机械采收模式技术应用与示范千亩以上示范片3个以上,百亩示范片10个以上,通过示范创建,带动周边严管区农户种植棉花面积达0.6万亩以上,总产籽棉0.13万吨以上。实现亩增纯收益500元以上。
(五)聚焦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一是狠抓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监管、检测、执法一体两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县17个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为8个重点产业合作社配备检测和追溯设备,逐步开展自律性检测,同时配备7个农产品合格证打印机,形成了一支以县级监管为龙头,乡镇监管为骨干,农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身份证”管理平台录入工作,进入国家追溯平台的农产品生产企业26家,进驻“身份证”管理平台企业数65家,进驻产品数85个,农产品实行赋码标识的82个。二是狠抓农产品质量检测。对标“四个最严”,在重点乡镇、超市和农贸市场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点,严格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1-11月共抽检的蔬菜样品1420个,其中本地菜832个,外地菜588个,合格率达99.6%,高于省定98%控制指标。配合省州上级部门抽检农产品、畜禽水产品160批次,合格率100%,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趋势向好,稳中有升。三是狠抓投入品监管。紧盯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场所、重点环节,联合监部门对全县农资批发商、农资零售摊点和乡村流动商贩经营资质、经销行为、购销台账等进行全面排查,实现了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资产品源头可溯、过程可控、流向可查。检查种植户和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是否违规使用禁用农药、兽药,以及是否严格遵守休药期、安全间隔期规定。对检测不合格的,依法已移交公安;对检测结果超出技术要求,已对相关种植户进行立案调查,现已结案,对农药残留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猕猴桃作无害化处理,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四是狠抓“两品一标”认证。立足“三带优势”,加强凤凰苦荞、凤凰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完成“两品一标”有效认证总数达32个以上,获得1件以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参加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举办各类农产品品牌专场推介会、开园节、丰收节等节庆展示促销活动,加大在人口集中公共区域投放农产品广告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湖南长沙等地区开设优质农产品销售窗口,推动更多凤凰名优农特产品走进省内外市场。
(六)聚焦长江十年禁渔,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是健全禁捕管理机制。保持日常监管及联合打击高压态势,联合公安、市场监督、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完善了联合执法、信息通报、督办整治等工作制度,实现了部门间、上下游、左右岸联打联动、行刑衔接,提高了打击非法捕捞工作效能。二是持续抓好禁捕退捕工作。围绕“江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市民不吃”的工作目标,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场所,紧盯可疑船只、可疑人群,联合公安、市场监督、交通持续开展了禁渔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推动禁捕执法监管关口前移,从捕捞、运输、销售等环节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销售野生渔获物的行为,形成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禁捕执法监管合力。截至目前,开展禁渔禁捕多部门联合执法专项行动2次,重点水域联合巡查检查近30(个)次,出动执法车辆130余辆次,执法人员近400人次,收缴地笼、丝网80余张,放生河鱼20余公斤,检查水产品零售经营户10户次、渔具店24家次、餐饮单位15家次,查办非法捕捞案件2起,行政处罚0.6万元,完成今年省州下达的禁渔禁捕任务指标量的90%。三是加强渔业养殖生产。全县落实放养水面近37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2900亩,其他800亩,同比增长0.5%,落实全县17个乡镇稻田养鱼面积1.95万亩,超州局下达任务量500亩,2024年全县新增小龙虾养殖示范点2处,面积扩大近150亩,小龙虾特种养殖产业发展在我县已初具规模。举办“稻花鱼”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12期,现场培训5期,培训养殖户700人次以上;完成腊尔山镇所德村、忍务村、新场镇三口村、大岔村等五个村近1200亩稻花鱼核心示范点建设。
(七)聚焦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提升。一是切实加强农技服务和科技培训。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指导、培训等方式,开展先进技术推广示范、适用技术指导、实用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答疑服务,为农民提供“零距离”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定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传授先进的生产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等知识,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共计开展各种培训10期,培训50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1500余份,同时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农事信息、技术信息等,切实提升农民的生产管理水平。二是切实提升科技支撑。深化“院县合作”,引入权威专家落地凤凰,对接县域主导产业开展科研攻关。截至目前,我县已成立猕猴桃、荞麦、文旅、中药等6个专家工作站,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0多个,开展产业技术研发与攻关30多项,先后取得9个品牌认证,指导成功建立13个产业示范基地。
(八)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支撑作用稳定增强。一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4298万元,建设面积2.56万亩,其中新增建设1.81万亩,改造提升0.75万亩,目前已验收3个标段。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国债)总投资1642.11万元,建设面积0.7万亩,其中新增建设0.1万亩,改造提升0.6万亩。目前项目总体进度已完成97%,已验收2个标段,国债资金已拨付692万元,支付率达到44%。二是高质量推进农村改厕工作。2024年我县农村修建三格式化粪池卫生厕所奖补3000元/座、四格式生态卫生厕所奖补3500元/座。农村公厕奖补标准不变,为50000元/座。本年度省定农村改厕任务为农村户厕467座及公厕14座,已全部完成。三是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城区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和模式,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和利用,组织环卫工人开展主次干道、人行道集中冲洗行动,对乡镇生活垃圾进行收转运,截至目前,城乡垃圾转运量共51800余吨,无害化处理餐厨垃圾共5140余吨,城乡垃圾收转运及廖家桥工业园区、高铁站至马踏飞燕保洁服务费1200余万元。完成乡镇保洁员924人一、二、三季度1152.445万元工资发放。同时,积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增强了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对村庄的道路、河道和沟渠进行了疏通和整治,确保了排水畅通。
(九)聚焦协作共推工作力度,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用足中石化定点帮扶力量。积极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协调2024年度投入帮扶资金1420万元,计划实施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其他乡村振兴等7个项目。对凤凰县四所学校即廖家石化中学、千工坪九年制学校、阿拉中心完小、思源学校列为中国石化重点帮扶学校,已安排中石化企业催化剂公司、湖南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湖南石油公司对四所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力推消费帮扶,利用五一节假日游客量大的时机,在凤凰文化广场开展凤凰雪茶等农特产品展销会;组织参加“湘品入湾”粤港澳大湾区湖南农业产品集群品牌推介会,宣传凤凰县农特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二是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度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凤凰县被评为省级县域经济先进县市。2024年上半年,凤凰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5亿元,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7.41亿元,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35.24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为10.1:15.6:74.3。
(十)聚焦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准,营造互助、和谐工作氛围。一是抓好基层党建工作。通过上党课、周五学习、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等政治读物;按时召开支部党员大会4次、支委会12次和党小组会60余次,开展主题党日“金秋重阳活动”1次。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国庆旅游黄金周和参加安保、农业技术下乡等工作,切实为凤凰旅游打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联系村调研4次,了解群众需求,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提高群众满意度。二是做好人事工资异动工作。认真做好干部年终考核和组统干统及工资统计等各项人事统计信息采集,完成了全局178人(农业农村局机关及参公21人,农业农村局事业全额100人,农业农村局事业自收自支17人;乡村振兴局机关13人,事业27人)2023年年终考核工作;认真做好2024年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时考核考评工作,按要求上报考核考评材料。为田时良等11位同志办理好岗位晋级评聘、工资异动工作;为戴桂金等7位同志办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手续;组织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按要求为符合公务员正常晋级晋档条件的23名同志以及符合事业人员正常晋级(薪级)条件的94人办理工资异动手续。做好局机构管理信息、45名人员调配、8名离退休干部相关工作。三是统筹资金计划财务管理。务实搞好了全局的资金管理和监督工作,认真落实局内务管理制度,做好2023年度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县级财政统筹整合资金绩效自评工作,2024年预算编制工作,办好在职人员、提前退休及离退休人员工资、津补贴申报和发放工作,单位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整治工作、“互联网+监督”工作以及项目资金的审核和管理工作,“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公务接待、同城宴请专项自理自查工作,为科技示范搞好资金协调,确保职工生活稳定和工作正常开展。完成2025年预算申报共计2825.46万元,其中:人员类预算2080万元,运转公用类预算221.7万元,其他运转类工作经费465万元(待定),特定目标类项目预算58.76万元,保证了重点工作顺利展开。四是不断丰富工会活动。认真开展战线工会工作,召开战线工会主席会议传达、布置上级工会,政府等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把工作任务分配到战线各单位;分配100人献血工作任务到战线各单位。做好职工关心关爱工作,给全局干部职工136人购买大病医疗互助共计12240元。并为全局女职工购买了特殊病保险,保险费计2880元。10月份以来涉及医疗互助住院报销12人,报销医疗费32102.8元;慰问退休住院退休干部职工29人次,发放慰问金14500元,慰问在职干部职工住院21人次,发放慰问金10500元。对于在职干部职工直系亲属死亡、退休干部、职工本人死亡的家属给予800元的慰问金,并送花圈一个,10月份以来慰问8人次,发放慰问金6400元。10月份为全局165名工会会员发放电子工会券金额330300元,为全局152名工会会员发放电影票金额30400元(已报财政审批)。积极组织工会活动,积极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春、秋游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结合党员庆“七一”活动参加党的知识抢答、学习及趣味游戏,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县职工运动会。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一是压实“米袋子”。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以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抓手,以标准化建设、减量化种植、社会化服务为路径,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二是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改厕等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进度,加强农业特色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科学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制定发布应对极端天气确保农业丰收预案,加强雨雪冰冻、干旱洪涝大风和农作物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早做好技术和物资准备,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二)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继续加强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重点结合今年因病、因残、因意外事故等因素可能导致致贫返贫的对象,开展监测对象识别工作,对农户存在的困难制定有效措施进行帮扶,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二是认真总结产业帮扶经验,持续推进帮扶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强到村到户产业培育和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科技人才支持,全面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三是精准实施帮扶项目建设,坚持因地施策,积极谋划各类项目,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三)提升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水平。一是积极发展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研基地建设,抓好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工厂等设施农业新业态,建成一整套的产业发展体系,保住产业面积、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稳步向好发展。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进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配套建设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农产品展示和推介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会;继续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加大益农信息社建设力度,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拓展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加大“凤凰红心猕猴桃”等区域公用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以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企业品牌与农产品品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