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县发安水泥砖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批 意见的公示
其他部门:

凤凰县发安水泥砖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批 意见的公示

日期:2020-03-13 11:11 来源:凤凰县环保局 字体大小:

凤凰县发安水泥砖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批

意见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于近日内批准《凤凰县发安水泥砖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现就项目环评相关情况予以公示5个工作日。如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向我局来信来电进行反映

联系地址:湖南省凤凰县新田垅     邮编:416200

联系电话:0743-3506055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提出听证申请。

项目名称

 

凤凰县发安水泥砖厂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

 

凤凰县筸子坪镇新民村五组

 

建设单位

 

凤凰县发安水泥砖厂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重庆大润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凤凰县发安水泥砖厂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凤凰县发安水泥砖厂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凤凰县筸子坪镇新民村五组;项目中心坐标:东经109.666847北纬28.184518

投资总额:300万元。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水环境影响:为减轻施工生产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环评要求施工单位在工地内设临时沉淀池和导流沟,施工生产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施工期生活污水经场内设置的化粪池收集处理后,统一用于厂区及周边绿地浇灌。本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不会给周边环境带来明显的影响

2)大气环境影响:施工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扬尘、车辆尾气。扬尘通过严格施工、洒水、车辆清洗等措施控制后对环境的影响大大降低;车辆尾气较分散且具有流动性,污染物排放量不大,表现为间歇性特征,因此影响是短期和局部的,对环境影响较小。

3)声环境影响:施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类施工机械和物流运输车辆。采用禁止夜间施工、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隔声减振、选择合理运输路线等噪声防治措施后,施工噪声可得到一定的控制。且施工期的影响毕竟是暂时性的,一旦施工作业结束,施工噪声影响也随之消失。施工期带来的噪声影响较小。

4)固体废物: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并临时堆放于工地内指定地点,可回收利用部分定期出售处置,不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统一运至采空区;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故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废均可以得到合理处置,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水泥罐进料时产生的粉尘收集至布袋除尘器处理;配料工序产生的粉尘经采用喷淋装置洒水抑尘处理;项目原料堆场采用三面围墙加顶棚的防尘措施,并定期采用喷淋装置对原料堆场进行洒水,产生的粉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采取硬化地面,定期采用喷淋装置洒水抑尘,运输车辆严密覆盖处理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2)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搅拌机搅拌冲洗废水、运输车辆冲洗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搅拌工序;搅拌工序加入水随物料一起搅拌均匀后进入下一工序;养护用水、原料堆洒水抑尘用水均被蒸发损耗。项目生产废水均不外排,不会对周边水环境造成影响。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当地居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林灌溉,不外排,不会对周边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

3)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主要为设备噪声,主要来源于配料机、搅拌机、成型机、风机等。其噪声级为7090dB(A)。经过墙体隔声、距离衰减,合理布局及在厂区内布置适量的绿化等降噪措施后,项目厂界四周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限值的要求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生活垃圾收集至垃圾桶,统一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布袋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沉淀池沉渣、不合格废砖、沉降粉尘收集后回用于生产。

综上所述,项目固体废物经妥善处理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总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合理,总平面布置基本合理,只要该项目认真贯彻执行好国家现行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严格落实切实有效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措施,保证各污染治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确保各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确保工程对各环境保护目标不造成干扰,则在此基础上该项目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可行的。

二、建议和要求

1、严格落实环保措施,确保环保资金的投入,做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2、加强环保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企业应严格管理,建立规范的生产管理制度,对员工加强环保知识的教育,增强其环保意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