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其他部门:

凤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日期:2016-11-18 10:02 来源: 字体大小: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期间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凤凰县坚持“一业带三化”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全力提升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经济,为建设县域经济特色县、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县、全面发展小康县打下坚实基础,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凤凰县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69.48亿元,年均增长12.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更趋合理;全县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8.23亿元,年均增长27.5%;到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27亿元,年均增长16.9%,五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3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步入了新一轮较快发展时期。
  二、产业加速升级,文化旅游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显
  “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稳增长,调结构”及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凤凰县积极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旅游带动成效明显,
  “一业带三化”特色县域经济格局更加巩固。“十二五”期间,凤凰县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总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2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18.2%;实现旅游总收入103亿元,年均增长28%。
  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经济发展环境显著优化
  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城市扩容提质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成投资197亿元,年均增长23.4%。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吉怀高速凤凰段、凤大高速凤凰段、凤大二级路、下沱公路、209国道绕城线、奇潭抢险公路建设、城北连接线、城北旅游专用通道、农村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了G209吉首至麻阳石羊哨公路改造、千云公路、凤木公路、王家寨大道等项目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阿拉边贸市场、麻冲农贸市场、吉信农贸市场、县人民医院等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金家园三棵树至迴龙阁风桥沿河两岸夜景亮化及古城纵深重要节点亮化和“雨”“雪”“风”“雾”四座景观桥修建;完成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凤凰步入航空时代,外通内畅的交通网络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完成白岩壁、大老叉、力口溪、三八、水门河等16座重点小Ⅱ型水库及30座普通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306口山塘和162座河坝建设整治,完成429公里渠道改造维修。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15处,解决16.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城市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广覆盖、优质可靠的立体化信息网络。城区绿化工作卓有成效,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总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得到加强,推进“两供两治”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区供电、给排水、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天然气站及城区供气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城区供气能力。
  四、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提升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35元,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8元,年均增长16.1%,持续增长态势明显。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以住房、餐饮、购物、服务为主的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居民家庭电脑、摩托车、轿车等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保障,廉租住房制度在全县得以实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以腊尔山高寒山区为主战场的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腊尔山6.5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为“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实现全面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五、教育布局大调整有力推进,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教育资源得到调整和优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5所,完成县一中、县文昌中学整体搬迁,南华中学、职业中专学校、思源学校、沱江小学等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大力推进“非遗”申报工作,新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完成3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州级非遗传习所的申报及授牌工作。城乡居保覆盖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达98%,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偿,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减轻参保人员患重大疾病住院费用的经济负担。体育、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
  “十二五”期间,凤凰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发展新阶段。
  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凤凰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依然艰巨。贫困村、贫困户还有一定数量,绝对贫困人数还有约6.6万人,并且大多是经过多年扶贫减贫剩下的“硬骨头”,全面脱贫难度较大。二是发展基础薄弱,三次产业结构不平衡。旅游、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城市功能不强,与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产业承载基础偏弱,品质品位亟待进一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接待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文化旅游发展层次不高,乡村游开发有待进一步发展。三是金融环境趋紧,财税和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社会投资拉动不足,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事业项目资金配套压力大,达不到人民群众的期望。四是发展环境欠优化,尊商重商招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部门和少数干部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十三五”期间着力突破,加以解决。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三五”时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凤凰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与形势。
  一、宏观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下行,我国经济影响力增强
  从当今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一方面,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和世界政治经济竞争格局新变化,使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而我国经济在长期高速发展的累积下,经济实力逐渐增加。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日益加强,我国很多方面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局势的风向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交流网格化浪潮不断推进,特别是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引发了新科技革命,带动了新产业变革,改变了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我国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在某些领域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龙头。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全世界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强,世界经济将在很多方面打下中国烙印。
  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一百年”的攻坚阶段(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十三五”时期,也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新常态”的五年,即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新常态”发展正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
  3、我国针对“新常态”提出强有力措施
  面对新常态下的困难和挑战,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稳增长、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提出一系列强有力措施。
  一是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总体要求。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二是提出发展“三大重点”战略。针对新常态经济提出的要求,我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突出“三大重点”,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
  三是提出民生事业托底要求。新常态下,中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特别要重视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扶贫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前提。为保底民生,在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略之后,又提出“精准脱贫”要求,加强了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精准帮扶,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二、微观环境分析
  1、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长株潭一体化到“3+5”城市群这一由点及面的演变过程,已逐步形成具有三湘地域特色的发展格局:长株潭国家级试验区正在实现“两型化”转型;武广高速沿线地区在高速列车的带动下提速发展;“3+5”城市群主体功能增强肩负起湖南“中部崛起”的重任;湘南地区秉承区位优势对接粤港澳产业转移初显成效;大湘西地区立足“绿色资源”片区扶贫与发展规划中稳步前行,湖南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3+5”城市群为级核,湘南区、湘西区和武广高速带经济区“两区一带”为拓展区的发展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位于湘西北的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5市州立足生态本色,正在联手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雏形基本形成,区域协作优势逐步显现。2014年5市州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017.2亿元,占5市州GDP总量比重接近14.99%,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
  近年来,特别是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湖南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围绕“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总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突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安全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快车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上,保持了两位数发展速度的好成绩。面对新常态,面对老矛盾和新问题,我省采取综合新举措促进新发展。
  一是以“一带一部”战略统领区域发展。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指示湖南要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推进“一带一部”战略,将湖南从中部崛起的小圈子中提抽出来,改变战略坐标,重置新支点,扩展发展视角,推动湖南大崛起。在2014年5月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守盛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过渡带”、“结合部”的战略定位,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切入点,以洞庭湖生态区建设为依托,以岳阳城陵矶港为桥头堡,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以“三量齐升”目标激发内生动力。针对经济总量偏小、质量欠佳、均量偏低、主导产业不强,区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省委书记徐守盛同志反复强调须重点突出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的“三量齐升”目标。“三量齐升”战略思想使“四化两型”、“四个湖南”战略路径化、具体化,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奋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是以“分类指导”举措协调四大板块。针对长株潭、湘南、大湘西、洞庭湖地区四大板块梯度明显、差距拉大的矛盾问题,在湖南省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省委将全省全面小康建设分为长株潭、湘南、大湘西、洞庭湖地区四大区域板块来布局,将全省122个县分为中心城市城区和长株潭经济强县市、城乡复合型县市区,分别对接长株潭和重点开发区、洞庭湖区和限制开发区、大湘西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2、州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下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增幅逐渐收窄的严峻局面。五年来,我州经济增长速度分别是11%、10.01%、4%、8.3%、9.2%,年均增长8.7%,比“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2.4%低3.7%,下行趋势已显 。
  但长期来看,当前湘西州经济运行已走过一个完整大周期,自2002年开始我州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速2007年达到峰顶,超常规达到26.33%,自2008年开始转向增速下降的长期通道,2013年达到下降通道周期的谷底(4%)后又开始回升。可见,湘西州经济运行已到换档时段,已脱离了上一个轮周期的运行框架,是开始新一轮“变轨”运行的开端。
  “十二五”时期,湘西州坚持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依托“四化两型”引领,围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两大任务,大力实施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生态文明、民生事业“五大建设”发展战略,着力建设绿色、文化、开放、和谐“四个湘西”,努力实现在武陵山区率先发展、率先脱贫,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贯彻“生态文明立州、新型工业强州、文化旅游兴州”理念,把握发展重点,狠抓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实现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整合步伐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15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70亿元,年均增长15.3%,结构比重达52.9%。
  二是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高速交通和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张花、吉茶、吉怀、凤大四条高速公路和龙永高速第一阶段建成通车,实现七个县市通高速公路;铁路方面,黔张常铁路已开工建设,张吉怀客运专线已进入国家开工计划;湘西机场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为发展临空经济打下基础。
  三是城镇加快扩容提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以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三特”理念,全力推进新型城镇经建设,强力推进实施城镇与农村同建同治工作,城乡面貌发性重大变化。201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41.1%。
  四是绿色生态加快修复,生态文化优势凸显。“十二五”期间,坚持绿色低碳、清洁发展,狠抓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施“绿色湘西工程、人居生态工程、美丽乡村”三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大了“两区两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实施“武陵山(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完成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省级评审,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利用驰入快车道。
  五是精准扶贫全力推进,民生事业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州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实施了一批扶贫项目,启动了第二轮“整村推进”扶贫和百万农民大培训,开展了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点移民村扶贫开发新途径,取得了新成效,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04%。同时,民生改善力度加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可见,虽然全球经济面临衰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从宏观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我省经济在“3+5”和“两区一带”战略带动下,启动新一轮发展,我州经济增速探底回升,进入新一轮主升浪。所以,从宏观经济环境研判可知,虽然宏观经济形势面临诸多压力,但我国经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仍然可能在“十三五”期间取得辉煌成就,我省、我州经济必将进入新一轮提质增速发展期。这种困难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大环境,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施加了很大压力,又提供了发展机遇。
  第三节  “十三五”期间发展优势、劣势与机遇分析
  一、优势分析
  一是资源优势。凤凰县资源优势突出体现在旅游资源。凤凰古城山、水、城、人融为一体,天下少有。南方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是世界级文化资源。唐代古城黄丝桥、宋明古城堡舒家塘、明清古城堡拉毫营盘、明清新茶田古军事贸易遗址等15个南方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古城堡、古村落、古遗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已被国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凤凰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凤凰民族文化绚丽多姿,非物质文化源远流长、大师辈出。凤凰是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风景名胜区,天星山大峡谷、三门洞大峡谷极具开发价值。从总体上看,凤凰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分布之广,名列全国前茅。这些特色资源、优势资源是凤凰发展腾飞的战略资源、战略资本。
  二是发展优势。凤凰进入高速时代、航空时代、高铁时代,张家界至怀化客运高铁即将开工建设,区位优势正在叠加。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化解,旅游管理服务新体系已经确立,查非纠违取得重大突破,土地储备5000亩以上。凤凰古城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转型升级正在起步,一批大企业对凤凰看好,已经或准备投资凤凰。城乡规划基本覆盖,项目储备工作富有成效,2014—2015年储备重大项目110个。凤凰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条件正在具备、势能正在聚集。
  二、劣势分析
  一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一方面,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很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与省内其他县市差距很大,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民生保障不够健全,群众增收致富难和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贫困人口占比相对较高,“十三五”末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从“十一五”末的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5:16.6:65.9,进入“十二五”后,该比重在2011-2015年分别为:16.2:17.8:66、16:17:67、14:18:68、12:18:70和12:17:71,其演变趋势非常明显,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第三产业中以文化旅游产业“一业”独大的格局仍然未改变。
  二是条件要素制约明显。一是县域内资源结构单一,城市用地指标相对紧张,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形势,资源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二是由于存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仍然会面临基础薄弱,发展环境较为落后,招商引资困难,经济增长缺乏新的生长点等劣势。三是财税收入基数小,资金来源单一,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可持续性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15年财政总收入8.23亿元,但全年财政支出30.36亿元,财政缺口达22.13亿元,这使得地方财政在推进投资和项目建设时捉襟见肘。
  三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一是高水平管理与建设人才缺乏,留住和引进优秀人才十分困难;二是受区位劣势、历史传统等因素长期影响,人们观念相对落后,接受新生事物、更新传统观念相对较难;三是管理体制机制相对落后,由于缺乏资金、硬件基础条件和优秀管理人才,对现代化先进管理手段、管理体制机制引进滞后,与现代社会先进信息化发展不能同步。
  三、存在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扶贫战略机遇。国家正在推进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脱贫攻坚战略,国家、省、州正在加快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自治州调研扶贫问题,作出实施“精准脱贫”的新指示。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三五“期间,全国将打响全面脱贫攻坚战,这对我县推进以高寒山区为重点的扶贫攻坚,实现我县全面脱贫奔小康是重大战略机遇。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全国正在掀起新一轮改革热潮,全面改革将带来更大的发展红利。这为我们积极融入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并在我县全面深化改革,化解制约我县发展的诸多体制机制因素,促进各方面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三是新型城镇化机遇。有序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潜力所在。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建设会议,决定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出台系列城镇化建设规划和政策。这是推进凤凰古城大保护、旧城大改造、新城大建设的重要机遇。
  四是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国家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大战略。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要求湖南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一带)、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一部)的区位优势。武陵山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湘西州通过酉水和沅水连通“长江经济带”,我州沿酉水和沅水及腊尔山打造的苗族和土家族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与“长江经济带”紧密相关。这为凤凰县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打造长江中游地区著名生态文化公园提供了重大机遇。
  五是我县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期。一是社会需求处在旺盛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速,孕育的投资、消费潜力巨大。二是产业升级处在活跃期。文化旅游产业增长较快。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高峰期。张吉怀高铁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加上一批中央投资项目实施步伐进一步加快,投资动力仍然很强。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发展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落实省委“三量齐升”、“五化同步”和州委“542”发展思路,抓好精准脱贫和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两件大事,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高寒山区精准脱贫试点县、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确保2020年贫困县摘帽、整体迈进小康。
  第二节  发展原则
  落实以上指导思想,必须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注重把握和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坚持“五个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县谋划“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基本遵循,必须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发展新实践,开辟发展新境界。
  ——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互促共进。未来五年,必须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手抓精准扶贫落地落实,全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一手抓“一业带三化”,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稳中求快、快中求好工作主基调。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协调带动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明确“三量齐升”新要求,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提高人均均量,实现质量、效益、持续发展,加快后发赶超。
  ——坚持优势优先发展。着力放大生态优势,激活文化优势,用好政策优势,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到最能产生效益和最能带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十三五”期末,努力实现“基本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知名生态文化公园”三大宏伟目标。
  2、具体目标。围绕以上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条件基础和工作要求,“十三五”时期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20亿元,GDP年均增长12%,人均GDP突破31900元,年均增长10.7%;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五年财政收入之和达6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五年累计实现460亿元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总量突破74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优化,五年内,争取将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9:15:76,第二三产业比重超过85%。继续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到2020年末,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元,旅游人数稳定在500万人以上,力争突破600万人;继续实施“一业带三化”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农业和工业的带动作用,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新型农业和新兴工业,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品深加工。
  ——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面推进精准脱贫,到“十三五”期末,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全县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贫困县摘帽,消除贫困村等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发生率≤3%,精准识贫及动态管理信息化水平达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例≥70%,农村土地流转比例≥60%,贫困户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达标率100%,义务教育年巩固率达100%,贫困户“两后生”技能培训比例达100%,贫困村村支两委群众满意度达100%。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开展生态县建设,打造“绿色凤凰”,以沱江流域为重点,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五年内新造林面积达到27万亩,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55.0%、66.8%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4%,为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加快实施石漠化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加大沱江河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和市场化,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维护生态安全。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小于0.62吨标煤/万元,城镇污水处理率6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1.38亿立方米,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降低至0.8%,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降低至0.6%,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脉络、乡为热点、中心村和基层村为基础的五级城镇体系发育成熟,县城规划控制区范围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8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基本建成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防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功能实现新跨越,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突破3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突破12000元,全县人民群众基本脱离贫困,城镇居民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生活。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建设一批科教文卫体设施,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5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医疗、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

  凤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第三章 全面精准脱贫  整体迈进小康社会
第一节  打赢精准脱贫决胜战
一、总体思路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切实”等重要指示,聚焦发展生产、公共服务、全民教育“三件大事”,全力把精准扶贫落实到基本民生兜底、主导产业发展、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脱贫机制创新上,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实施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五个一批”工程,创造性探索和实施高寒山区扶贫开发模式,确保2020年贫困县摘帽、区域性贫困全部消除、贫困人口整体脱贫。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贫困户增收、贫困村集体经济壮大及贫困村面貌改善,全力推进高寒山区精准脱贫试点县建设,到“十三五”末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腊尔山片区、八公山片区、长潭岗片区等区域性贫困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县实现摘帽,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年度脱贫目标为:2016年脱贫1.93万人;2017年脱贫1.75万人;2018年脱贫1.64万人;2019年脱贫1.35万人;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
三、脱贫主要路径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开发,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到2020年带动贫困人口脱贫3.5万人左右。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到2020年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万人左右。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和开发护林(造林)员岗位,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到2020年带动贫困人口脱贫6500人左右。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和加大劳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创业就业本领,到2020年带动贫困人口脱贫3万人左右。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符合政策的贫困户实现应保尽保,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到2020年贫困人口兜底控制在2万人左右。
四、工作重点
——健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一是继续抓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等关键环节,建立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跟踪扶持、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全面核查,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动态管理。二是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采取“单位包村、干部驻村、一次性布点、一加一帮扶”的方式,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6.6万人左右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针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三是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督察、监督与考核,开展上级绩效考核与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结合减贫数量和脱贫质量,建立和完善扶贫政策落实和扶贫成效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制,完善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体系,制定实施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问责制度,严格执行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退出工作机制。做到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工作队不撤离。
——重点实施十大脱贫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工程。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重点实施产业帮扶。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机制。鼓励农民发展有机蔬菜、湘西黄牛、生态果园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积极引导贫困户承包土(林)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或入股),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鼓励农村产业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提高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参与度。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和支持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旅游商品加工等农(林)产品加工企业。鼓励贫困户与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关系,鼓励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将原材料粗加工、半成品加工移植到乡、村,带动扶贫对象就近创业就业。鼓励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发展农村电子商户。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加快贫困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电商企业在贫困村建立电商服务网点,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给予培训和创业政策支持;鼓励电商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二是乡村旅游脱贫工程。按照“两区一带N个点”布局,突出建设古城风景名胜区、凤凰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和乡村休闲度假游带及零星优质乡村旅游景点,不断提升休闲与乡村旅游建设水平,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优先安排贫困户进入旅游扶贫产业园就业和创业,对涉旅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按照比例给予奖励。开发建设一批旅游项目,出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提供就业、参与服务、股权分红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到2017年基本完成乡村游精品旅游圈建设和古城景区扩容提质任务,到2020年全县乡村游实现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乡村旅游收入突破30亿元,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共享旅游开发成果。三是转移就业脱贫工程。加大就业技能培训。整合扶贫、就业、农业、移民等部门资源,切实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贫困户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优先安排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支持企业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政府按参训扶贫对象比例给予培训补贴。加强贫困户家庭成员创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通过购买城市新增政府公益性就业岗位,扶持贫困人口就业。鼓励能人创业带动扶贫。加大支持创新创业力度,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扶贫对象,按规定给予创业贷款贴息扶持。四是易地搬迁脱贫工程。对居住在环境恶劣地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重点区、规划开发乡村旅游核心景区以及县重大项目建设区的贫困群体,按照“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原则,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对地质灾害点实施避险搬迁,减少因灾造成财产重大损失返贫,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对安置到集镇市场搬迁户,通过提供生产经营硬件资料并引导转型就业实现脱贫;对安置到旅游服务区搬迁户,通过创造转型创业机会实现脱贫;对进入县城安置搬迁户,通过提高就业机会、减少生活成本实现脱贫。采取购房补贴政策,鼓励搬迁户进城购买商品房。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贴息贷款支持。不断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积极帮助搬迁对象转移就业,享有迁入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能搬出、能发展、能致富。到2020年底,力争完成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工程目标任务。五是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实施城乡教育布局大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完成43所以上中心完小、225所村小及幼儿园的合格学校及每个乡镇完成1所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满足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就学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标准,为住房困难农村教师家庭就近安排一套公租房;县财政安排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和奖励;加大教师培训和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工作积极性,让学生享有优质均等教育。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助学机制。实施贫困生资助全覆盖。建立全县贫困家庭学生贫困生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2016年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城镇低保户的子女实行义务教育至高中阶段免除学杂费。按国家政策执行学前教育支助。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支持,实现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救助率100%,确保贫困户家庭孩子不因贫失学辍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六是医疗救助脱贫工程。逐步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给予全额补贴。对扶贫对象在县内住院实行住院费用担保,实行新农合补偿同步结算。农村五保户在公立医院的住院费,在新农合按比例报销后的剩余部分由县民政部门兜底,做到基本医疗费全免。设立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基金,建立贫困人口医疗二次报销制度,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就医二次报销标准,鼓励和吸纳社会捐助,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商业保险为贫困人口提供健康保障。七是生态补偿脱贫工程。实施一批生态保护项目。优先在贫困村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林、荒山荒地造林等林业生态保护工程,优先在符合条件的贫困村实施美丽乡村林相改造绿化工程。争取新增生态公益林10万亩,重点安排在八公山片区,并合理调整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做到应退则退。加强自然保护区升级保护。积极申报两头羊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更名为八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岩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争取上级更大的生态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对自然保护区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给予支持。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对人口较为集中、污水便于集中收集的村庄采用集中式处理方式。进一步健全乡镇、村环卫体系,完善垃圾处理与回收设施。探索生态补偿脱贫试点。把八公山片区作为生态补偿扶贫试点,覆盖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贫困户,县财政每年增加预算资金,专用于区域范围内群众生态保护补偿。新开发护林造林员岗位650个左右,新增护林员90%以上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让部分留守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通过造林护林直接受益脱贫。积极推进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林下产业发展,对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给予支持。八是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健全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按照上级政策规定适时提高补贴标准,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其收入达到国家扶贫标准。对住房困难的城市低保户,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完善城乡低保相关政策。原享受农村低保的贫困户,因易地扶贫搬迁进城镇,自愿转变身份办理非农户口和退出农村宅基地后,仍符合低保条件的优先办理城镇低保,享受城镇低保待遇。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和设施配套,逐步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水平。到2020年,城乡居民养老社会保障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九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村落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到2020年,基本建立“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中小危桥改造。加强人饮安全设施建设,优先支持有水源、有自筹资金、相对集中人口较多的贫困村建设人饮集中供水工程,基本解决全县200个贫困村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快贫困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贫困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加大贫困村小水渠、小泵站等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力度,改善贫困村生产条件。进一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对全县200个贫困村危房贫困户实施住房改造工程,全县消除静态D级危房,解决贫困农户无住房和住房不安全等问题。加大贫困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实现全县25户以上自然村通讯网络全覆盖,基本形成宽带接入能力,消除通信空白自然村。加强环境整治设施建设,实现主要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实施农村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高城乡同建同治水平。完成城乡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十是公共服务保障工程。统筹使用撤并后的乡镇政府、村部楼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场地,支持完善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设施。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完成乡村卫生室建设及村医配置,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促进远程医疗诊治和保健咨询服务向基层延伸。全面实施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建立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特殊关爱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建立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社区儿童之家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实施文化脱贫工程,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
——大力推进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一是进一步稳定劳动力输出规模,通过教育培训、提升技能、开拓劳务市场等方式,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非农就业和对外输出步伐,“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培训农民工10万人次以上,年均劳务收入保持在50亿元以上;二是扶持返乡农民创业,进一步完善农民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强化创业服务,扶持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三是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增强贫困人口就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四是统筹抓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惠民、健康养老民生事业,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综合保障和综合服务能力。
第二节  推进高寒山区精准脱贫试点县建设
“十三五”期间,为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我们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奋力推进高寒山区精准脱贫试点县建设,深入探索高寒山区精准脱贫模式,力争精准脱贫先行一步、走在前列、创造经验、成为典型。
——明确精准脱贫工作重点难点。凤凰县现有贫困村200个,贫困人口6.6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8%。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腊尔山片区、八公山片区、长潭岗库区等区域。贫困人口多数居住在偏远高寒山区、水库淹没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稀缺,社会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落后,脱贫难度极大。
——充分利用上级扶贫开发政策。“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促进中部崛起以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建设,打响全面精准脱贫攻坚战。省委、省政府继续以湘西为扶贫开发主战场,实施新一轮湘西地区大开发和湘西扶贫攻坚主战场战略,建设大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州委、州政府继续坚持抓整合、调结构、转方式不动摇,加快推进“五大建设”,加快“两山”地区产业开发。凤凰县将着重抓住这些政策优势,积极探索高寒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的工作思路和新的工作模式,使凤凰成为高寒山区精准脱贫工作试点。
——创新精准脱贫工作思路。抓住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及高寒山区脱贫解困试点机遇,以低收入群体为主要扶持对象,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增强贫困人口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不断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改两扶一强”扶贫工作路子:“一改”指重点围绕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两扶”指一手抓产业开发扶贫,根据高寒山区实际,加快构建烟、菜、药、果、养五大产业体系,一手抓素质技能扶贫,重点突出教育、卫生、培训、环境、生态等建设;“一强”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班子建设,重点抓好农村三支队伍建设,配齐建强基层班子和干部队伍。实现整体推进、连片开发,全面科学推进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
——探索高寒山区精准脱贫新模式。根据“两山”地区地理特点,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创造性地探索高寒山区精准脱贫新模式。一是结合生态保护脱贫,根据高寒山区地理特点,重点实施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生态建设脱贫,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两山”贫困地区的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倾斜,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人员,通过生态保护工程就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二是发展高寒山区特色产业脱贫,重点培育扶持生态农业、畜牧业产业发展,根据不同村落特点,分类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五大产业,即以超级稻为主的优质米业,以柑橘、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烤烟、蔬菜为主的经作业,以黄牛、生猪、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杜仲为主的药材业,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产业合作社或引进农业企业等,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强化产业合作社和龙头农业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发展高寒山区生态文化旅游脱贫,依托“两山”等贫困地区特有的生态景观、农林资源和苗族特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重点扶持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家乐、山江苗族文化风情园、腊尔山台地景观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坚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布局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形成“体系完备、基础厚实、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教育发展局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普高教育,积极发展终身教育,重视社区与家庭教育,突出发展民族特色教育。大力加强办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善教育发展环境;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通过新建和扩建一批学校,着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通过五年的努力,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跻身全州前列,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支持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达到全州先进水平,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教育公平,综合实力进入全州先进行列,初步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教育需求,为推进凤凰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大力推进健康凤凰建设。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领卫生事业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方针,以预防为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大病救助制度,实行大病医疗二次报销制度。着力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实现城乡之间卫生事业同步发展。加强卫生监管和医疗质量管理,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振兴中医药事业,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到2020年,全面建立起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普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反映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有大幅提升,平均期望寿命在“十二五”基础上提高0.5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到12‰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8/10万以下。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2.5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不低于3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参保人群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管理服务高效便捷,突出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十三五”期末,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980人,参保人员总数超过11000人。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步伐,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居民参保率和发放率达到100%,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18万张,覆盖全县52%农业人口。巩固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统筹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60%以上。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500人,参保率达到80%以上。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000人,参保率90%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3800人。
——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实施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工程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200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加快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切实改善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
——着力推进就业创业。一是完善城乡就业制度。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和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实现农民工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福利等与城镇就业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对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渠道、就业岗位、就业服务、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多援助。二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整合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信息引导,努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化、优质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健全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三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适应经济转型需要,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重点开展针对失业人员、贫困人员、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士等群众的“一户一技能”精准培训。引导培育重技能、勇竞争、敢创新的新型择业、创业观念。四是积极扶持创业致富。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与社会氛围。实行返乡创业与引进项目同等对待政策,将创业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扩大普惠到城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每个劳动者。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水平。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第四章  加快旅游发展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始终坚持文化旅游产业兴县、富县、强县策略,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努力把凤凰建成全国旅游强县,国际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抢抓“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战略机遇,承接湖南省打造“旅游经济升级版和旅游强省”战略和构建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思路,融入湘西生态民俗风情旅游带、大湘西世界遗产旅游带和沅水山水民俗景观带发展,主动融入环凤凰机场网络,抢抓张吉怀高铁建设机遇,加强旅游规划与设计,拓展旅游市场,加快旅游综合设施建设,推进旅游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优化旅游环境,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着力将凤凰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
通过5年的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旅游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将凤凰建设成全国旅游强县,国际旅游目的地。预计到2016年力争接待游客人数35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20亿元;到2018年力争旅游接待游客人数450万人,旅游收入160亿元;到2020年力争旅游接待人数稳定在500万人以上,力争突破600万人,旅游收入200亿元。
第二节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精心规划和打造旅游精品,进一步开放合作,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实现凤凰旅游从规模扩张向规模扩张与质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型;从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并重、更加注重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从旅游门票经济、旅游服务经济向旅游门票经济、旅游服务经济、旅游地产经济并重、更加注重向旅游服务经济和旅游地产经济转型;从粗放管理、低效服务向精细管理、高效服务并重、更加注重高效服务转型。
——加快推进凤凰全域旅游发展。按照湘西州全域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四个全域,即: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和全域康养),结合凤凰“全景式打造、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区域管理”发展思路,全力加快古城提质保护工程、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工程、康体休闲娱乐建设工程、生态文化保护文旅融合工程、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工程、旅游接待服务提升工程、乡村旅游综合开发工程、产城融合带动工程、农旅结合扶贫工程和全域旅游体制创新工程等全域旅游“十大工程”建设,更好、更快、更准的实现旅游产业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全域化旅游大发展带动脱贫、带动富民。
——加快凤凰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和利用以凤凰古城为核心,以名人文化、生态资源、苗疆风情、兵战文化为支撑,“一城两巨匠、山水洞苗墙”的资源组合优势,大力加强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山江苗族风情小镇、国家地质公园等地域特色资源开发。重点实施聚焦古城、文化谋局、山水扩容三大手段。一是凸显古城建筑、人文文化、江城美景、山城环境、艺术气质和不夜活力六大特质,促进凤凰旅游从只见古城的小凤凰、观光凤凰向立体休闲的大凤凰、多彩凤凰转变,提升古城的引领作用,带动南华山、奇梁洞等周边山水资源,共同构建凤凰旅游核心引擎。二是利用苗寨、南方长城等资源,在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基础上,开发民族文化、兵战文化体验产品,打造凤凰旅游新的文化名片,与古城一同拱卫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三是结合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以长潭岗、天星山等山水风光带动凤凰旅游向西线、北线扩容发展。
——精心规划和打造旅游产品。构建古城游、乡村游、风情小镇游“三位一体”的旅游产品格局,以古城景区为核心品牌,加快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一是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即凤凰古城—南华山-奇梁洞—长潭岗—天龙峡的山水风光观光旅游线,凤凰古城—山江苗族博物馆-苗人谷-老家寨为主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线,凤凰古城—南方长城—拉毫营盘—黄丝桥古城的军事文化体验旅游线。二是精品景区景点建设:①大力提升凤凰古城游,实施沱江上下游拓展工程,建设十里沱江风光带,实施南华山拓展工程,建设佛教文化名山,实施古城保护工程,加快凤凰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把凤凰古城建成国际国内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凤凰旅游的核心品牌和核心竞争力。②大力开发南方长城兵站文化游,申报凤凰西南军事防御体系为世界文化遗产,深度开发黄丝桥、舒家塘、拉毫、茶田等古城堡、古兵营,拓展和提升南方长城兵站文化游。③大力开发苗乡文化游,以八公山片区为中心,建设苗族文化博物馆,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整县推进工程,建设苗族文化高地,拓展和提升苗乡文化游。三是旅游商品提升: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健全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供销体系,开发具有凤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具有凤凰地域特色的菜品,提高餐饮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一是大力开发廖家桥和长潭岗旅游度假休闲区,建设廖家桥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园、汽车营地、养老养生基地、山地游乐园等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加工园、非物质文化展示园。大力开发长潭岗休闲度假游,建设长潭岗旅游大通道和42公里环库绿道;二是重点建设凤鸣谷旅游休闲度假区、廻龙溪休闲度假养生基地、总部经济园等,加强五星级酒店和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高端旅游接待能力。
——大力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大力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实施张吉怀高铁、廖家桥高速下线、旅游公路、骨干公路等交通建设工程,建设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体系。二是大力加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城北、城东和城西游客服务中心),推进城北大型生态旅游停车场建设、旅游星级厕所、景区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结合沱江景观带上下游延伸工程,抓好南华山游客栈道项目建设,加快从文公园和南华山整体开发项目建设,大力建设南华禅寺,加快景区内星级宾馆建设,提升家庭宾馆、餐饮、娱乐休闲等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区接待能力。
——加强跨区合作,打造精品旅游带。在永顺、张家界、衡山、武隆、荔波五大世界遗产地环绕,茶峒古镇、芙蓉镇、镇远古镇等后发追赶的区域竞合态势下,扩大开放,加强跨区域间合作,联手打造武陵山区著名生态文化旅游走廊,走合作共赢发展道路。一是积极构建湘黔边界旅游走廊;二是以张家界、怀化、铜仁、凤凰为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城市,构建武陵山生态文化游精品线路(张家界—吉首—凤凰—铜仁—遵义)和“两山一城”精品线路(张家界—凤凰古城—新宁崀山);三是积极融入大武陵山旅游发展一体化,把凤凰古城打造成“长江三峡—张家界—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峎山—桂林山水”这条旅游黄金线路上的黄金节点和世界旅游名片;四是尽快融入中西部国际化旅游圈,加速凤凰县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进程。2018年之前,与周边地区合作至少推出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并投入运行。
——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整治旅游秩序及景区环境,优化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二是引进国际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升级旅游管理设施和管理方式,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效益;三是加强旅游行业整顿与提质升级,强化行业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四是加快旅游投资运营管理平台建设。
第三节  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是突出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建设全国旅游强县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将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与城镇建设深度融合,与农业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与新型工业发展深度融合,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与村庄建设深度融合,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凤凰历史文化、古城文化、名人文化和苗族文化,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利用民情民俗、民族节庆、历史名人等文化品牌策划旅游产品,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凤凰建设成为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龙头,建设湘西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民族工艺及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建设。通过古城5A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观光产品升级工程和休闲体验产品创新工程,科学配置基础设施,促进旅游产品与凤凰特色民族文化融合,将初级观光产品向深度文化体验型产品延伸。
——坚持旅游与城镇融合发展。通过大规模棚改工程,保护古城,改造老城,完善古城和老城功能,提高古城和老城品位,加快推进城北新区、红旗新区、高铁新区、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区建设,使县城规模从7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以上,力争2020年城市新区基本建成。加快齐良桥、山江、黄丝桥等风情小镇建设,加快阿拉和落潮井空港建设和省际边界口子镇建设,加快中心镇建设。
——推进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生态休闲度假、生态风情体验等旅游产品,培育发展生态康体疗养、生态乡村旅游、生态户外拓展和生态商务会展等生态文化新业态。要围绕文化旅游转型升级,重点建设凤大二级路及308沿线生态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园、民族体育园、扶贫产业园、海绵城市河湖连通、民族文化展演、传统村落特色民居保护等。抓好少数民族服饰、蜡染、扎染等民间工艺品和生姜系列、腊肉熟食等特色食品开发,培育壮大旅游商品企业。
第四节  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通过创新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丰富旅游营销方式,加大旅游对外宣传力度,将“天下凤凰”旅游品牌推向全世界。
——竭力打造“天下凤凰”旅游品牌。以“天下凤凰”品牌作为凤凰旅游品牌招牌和统领,并针对资源特色逐步推出系列延伸品牌,如文化凤凰、风情凤凰、休闲凤凰、生态凤凰、多彩凤凰、不夜凤凰等。通过对“天下凤凰”品牌进行顶层设计、精心包装和大力推介,全面提升凤凰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创新市场营销策略。一是创新联合营销:构建旅游数字联合营销平台、旅游渠道联合营销平台、旅游协作联合营销平台三大联合营销平台,加强与周边区域在促销战略联盟、联合传播、旅行社合作、节事策划、资源开发与景区建设等方面的多层次、多角度合作。通过产品整合、线路整合、渠道整合、媒体整合等方式实现区域营销合力,促进客源共享,快速实现旅游人次、收入的提升。二是创新传统媒体营销:制定传统媒体营销推广计划,实现传统媒体营销零散化向体系化转变、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分散性向针对性营销的转变。三是精准市场营销:以特色休闲稳固周边及省内基础市场,以差异化文化强化国内主要城市群重点市场,以品牌吸引、捆绑营销激活国内外潜力市场,以创新市场营销步骤带动海外市场。四是现代化营销:推出搜索引擎、三微、社会化SNS、OTA在线旅游模式、旅游APP应用、O2O模式等新媒体营销方式,打造“有故事的凤凰”;在推介活动中引入智慧旅游科技手段,开发在线3D虚拟凤凰旅游平台,打造“智慧凤凰”。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策划,着力总结和提升“天下凤凰”旅游品牌内涵,提炼品牌建设口号、广告词,建设门户网站,编制旅游手册,摄制多语种旅游宣传片和宣传画册,加大对外宣传投入,加强在国内各类各大媒体宣传推介,实施国际媒体宣传推介工程,创新并丰富宣传手段和方式,让全世界多渠道全方位了解凤凰,并进而喜爱凤凰,向往凤凰。
第五章  坚持“一业带三化”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立足凤凰特色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和依靠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在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旅游+”战略,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并进一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各领域信息化、绿色化,通过走“一业带三化”的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实现凤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全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加快推进旅游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凤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围绕凤凰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建设全国旅游强县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大力推进凤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坚持创新、协调发展,坚持“一业带三化”县域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导,根据旅游发展需要来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富民强县为主题,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坚定不移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质升级扩容凤凰县城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按照“以产促城、以城兴业、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依托旅游资源和发展优势,结合旅游景区、文化公园、休闲度假、风情小镇等项目建设,科学布局城镇功能项目,促进文化旅游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
二、发展目标
快速提高凤凰县城镇化率,大力提升城镇产业集聚能力,加快升级城镇环境质量,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城镇规模结构日趋合理。城镇发展方式实现重要转变,城镇功能实现新跨越,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17万,县城区规划控制区范围达3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达18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45%,城镇化率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三、发展重点
——通过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合理构建城镇发展体系。围绕凤凰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和全县旅游发展层级体系,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脉络、乡为热点、中心村和基层村为基础的五级城镇体系:第一级凤凰县县城,第二级阿拉营、山江、廖家桥三个中心城镇,第三级为禾库、木江坪、腊尔山、茶田、落潮井、新场、筸子坪、千工坪和吉信等九个一般镇,第四级为乡,包括水打田、林峰、麻冲、两林等四个乡,第五级为中心村和基层村。
——通过重点旅游景区发展带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极化一心、构筑两带、强化两点”。极化县城建设,以阿拉营镇和吉信镇为支点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最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两条城镇集中带,强化阿拉营镇、吉信镇两个增长点建设。
——通过凤凰旅游核心区提质升级改造,打造生态型县城。通过凤凰古城景区扩容提质升级改造,贯彻“六大分区,三向拓展,中心保护,一线控制”策略,全力打造生态型县城新形象。一是加快新区建设。以新城片区建设为重点,拉大城市框架,在城市现状建成区的基础上分别向西、南、东南三个方向拓展县城发展空间。以西、南向发展为主,未来五年积极建设完善紧邻古城的红旗片区、城北片区、棉寨片区和新城片区,科学有序的拓展县城空间。按照“一年奠定基础、三年初具规模、五年新区崛起”的要求,加强新区建设,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湘西一流县城。二是加快老城改造。通过综合整治,逐步更新和改造旧城,降低人口密度,提升居住质量和生活环境水平,行政办公中心逐步迁出老城区,腾出的空间以绿地、公共空间和公益性设施建设为主,连通拓宽现有道路系统,严控沱江两侧开发,建设沱江自然风光带、滨河绿带与滨水散步道,增加老城区内的绿地数量,加强滨河地带的可达性。
——围绕旅游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分期逐步改造沱江中心片区的道门口、登瀛街、标营街及文星街围合区域和古城区内的县工商银行宿舍用地;改造白杨岭及滕子坪片区、杜田及棉寨片区、王家寨片区、金水寨片区、水泥厂片区、田菜垅及土桥垅片区、新田垅片区、齐良桥片区;改造阿拉镇、吉信镇、山江镇、禾库镇、茶田镇、廖家桥镇、腊尔山镇和木江坪镇等9个建制镇棚户区。
——围绕旅游综合设施,协调推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廖家桥镇、阿拉营镇、吉信镇、禾库镇、腊尔山镇、山江镇、木江坪镇、茶田镇、千工坪镇等13个建制镇和其他4个乡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道路建设与改造、河道清淤、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农贸市场、特色民居、文化广场、老年公寓、垃圾站、土特产加工基地及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为建设重点,推动乡镇交通、水利、电气、产业基础、民生工程的改善与建设,为加速提质新型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  加快推进旅游业带动新型工业化建设
着力发展以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工业和以本地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态工业。加快工业加工体验园项目建设步伐,重点扶持一批民族特色企业发展,全面推进工旅融合发展,实现生态和工业共生发展,人与自然和睦共处。
一、发展思路
抢抓“中国制造2025”、“工业4.0”重大机遇,坚持“一业带三化”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方向,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做大总量,以优势产业为重点,以特色园区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切实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凤凰工业特别是凤凰省级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湘西开发的工业主阵地、国家武陵山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以及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工业和文化旅游商品加工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突破12亿元,年均增长13%;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5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8亿元,年均增长15%;全部工业实缴税金增加到1亿元,年均增长12%。
三、发展重点
坚持绿色、创新、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文化旅游、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的生态工业体系。
——优化工业整体布局。“十三五”期间,工业布局总体方向是“一核多级”,即以凤凰文化旅游工业园为核心,以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加工、特色文化创意集聚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等重点乡镇为节点,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一核:重点建设凤凰文化旅游工业园。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凤凰县的柑橘、猕猴桃、黄姜等农林资源优势,以产业链做强、做大为发展方向;加强对产品链的延伸,从简单加工向深加工延伸,从粗加工向精加工拓展,拉长集群产业链条,从而构筑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立足于凤凰县日益增长的旅游业,大力发展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姜糖、蜡染、扎染、银饰等旅游商品加工业,形成以苗家银饰、针织、织锦、腊染、服装、姜糖、山野菜等为主,其品种涵盖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等类型多样的旅游商品加工产业群体。多极:以域内多个具有生态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重点乡镇为节点,发展旅游、贸易、餐饮、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围绕民俗休闲、产品自制、生态观光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
——助推工业企业升级。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每个重点产业选择和确定2-3户龙头企业,做好企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对内强强联合,对外靠大联大,大力实施企业重组,使产业资源向行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整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二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以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积极促进产业配套,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产品加工等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三是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带动力强、投资额度大、产业链长的大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有关专项计划,优先申报争取省、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坚持存量、增量、质量“三量”齐升,充分发挥我县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以促进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提升为着力点,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产业层次,加快产业转型。一方面,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坚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改造升级矿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物联网等“互联网+”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工业增长与产业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条件相适应,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
——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加速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业融合,积极发展体验经济,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以康养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特色旅游为抓手,以产业融合为突破口,打造凤凰县域融“吃、住、行、游、购、娱、体、养、创”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形成康养休闲、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和农副产品及其精深加工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庄和“互联网+农业”。稳定发展现有主导产业,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供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养生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围绕“康养、旅游”做健康农业,健康产业。做大做优全域、全要素旅游产业,推进旅游从“吃住行”向“游购娱”到向更高的“体养创”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以产业地产商引入国际先进康养机构、品牌医院,推动以康养为主的商业地产商替代政府职能,引资融智。转变发展方式,破除不利生态发展的生产方式,围绕“康养、旅游”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现代农业。
——完善工业发展保障。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根据县情实际,在土地使用、税费政策、融资担保、银行信贷、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企业提供优惠支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吸引一批纳税贡献大、发展潜力好、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落户投资,有效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建立起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三节  加快推进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发展思路
继续巩固和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坚持走特色发展、优质发展、高效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围绕“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总体定位,推进农旅一体化协同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相互融合,依托旅游优势和生态优势,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游、农村体验游,实现旅游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农业促进旅游深度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一批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以特色产品、农业精品为主体,现代生产经营方式为支撑,布局合理、规模效益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17亿元,全县农村发展达到小康水平。
三、发展重点
——推进农业资源产业化发展。对接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旅游相承接的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果蔬花卉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产业以稳定粮油为基础、大力发展蔬菜、特色水果、名优花卉、特色经济作物与特色养殖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与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物流、检测中心。实现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业面源污染大为减少,单位面积农业化学品使用量低于国家限制标准。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网络。
——推进农业产业调整与升级。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发展绿色现代农业的同时,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争取“十三五”末构建起“一片二廊三带四点五园一中心”的农业产业框架,全县农业基本形成“五园、三带、一中心”;“20园、50基地”的空间布局。实施综合园、产业带、特色园、生产基地带动战略,实施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国家级综合产业园、山上山下两个产业区、种植、养殖、旅游三个产业带、20个各具特色的特色产业园和50个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农业产业生产基地;加大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建设多元化休闲农业产业园区,构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
——促进农业品牌化提升。以“品牌兴农”、“商标富农”、“认证助农”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经营。依托农业主导产业,以合作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要载体,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对辖区内地理标志资源和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服务,推动商标战略深入实施,争创湖南省著名商标。着力打造有机、绿色、地理标志产品等“农字号”品牌集群。大力引进“农字号”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网上品牌展厅,开展电子交易。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多主体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混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山地农庄等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和管理规范化建设,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探索、创建集基地建设、产业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机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末,建成“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10万亩。二是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防洪减灾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稳粮增收工程、水产富民工程、生态护源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乌巢河水库等水利工程。三是全面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施农村通畅工程、安保工程和公路改造工程,建成“外快、内畅、高效、协调”交通网络。四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逐步建立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特点的用能体系。
第六章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化公园
第一节  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立县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一是大力实施绿色绿化工程。深入实施以绿色山川、绿色通道、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企业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绿化工程,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巩固、生态公益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面积,打造“绿色凤凰”。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充分利用凤凰旅游发展优势,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绿色食品、旅游商品等精深加工,推进现代农业、新兴工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生态、绿色、有机、富硒“国字号”品牌。三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好旅游通道沿线、景点景区和旅游村寨美化绿化,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传统村落、特色村寨保护与利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生活文明的旅游村寨,既让乡村美起来,又让百姓富起来。
二、总体目标
按照州委、州政府把湘西州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把全县1734平方公里国土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的大公园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以自然生态区、文化生态区、城镇和村庄为生态点,以主要流域和大通道为生态线,以广阔山地为生态面,融山水人文于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逐步建成自然山水大画园、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力争2020年在全州率先基本建成民族文化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
第二节  建设文化凤凰
以增强凤凰民族文化竞争力、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经济为抓手,实施文化强县发展战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增强凤凰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与旅游、城镇、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推进文化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转化。
——突出民族文化生态核心保护区建设。加快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辐射禾库、腊尔山、阿拉、落潮井等乡镇,大力发展苗族文化体验区、苗族银饰生产性保护基地、苗族文化传习所,把凤凰建设成为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龙头。
——突出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以文化旅游经开区建设为载体,建设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展示非遗产品、苗族习俗,提高非遗商品附加值,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将文化旅游经开区和古城文化交流区建设成为湘西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
——突出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建设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民族工艺及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建设,积极打造凤凰特色文化建设——“凤凰苗族文化、土著文化、筸军文化”,建设“十个一”工程;
——突出公共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综合馆群、影视文化基地、健身步道、体育中心等建设,完善节庆文化活动组织,做好文化基本阵地搬迁、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和广播村村响等文化惠民工程。
第三节  加强环境治理
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质量及提质特色旅游为目标,全面推进全县生态旅游建设工作。重点完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监管能力,逐步实现环保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为凤凰县建设“生态宜居宜游城市”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促进全县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模式绿色转型。
目标: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9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工业、农业生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发展重点
——完善城区排水体制。完善城区范围内污水管网建设,采用截流式雨污合流和雨污分流相结合的排水体制。新建开发区域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制,近年完成改造的古城保护区仍保留合流制管道系统不变,通过沿沱江和小溪河建设截污管道,将排水体制改造为截流式的合流制。南华路以西现状形成的旧城区,在条件许可时改造为雨污分流制或部分分流制。
——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在廖家桥镇新建污水处理厂,负责廖家桥片区(含凤凰县工业集中区)的污水处理;在沱江下游新建官庄污水处理厂,负责古城片、红旗片、城北片的污水处理。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建的城市扩展区,及时配套建设垃圾收集、中转设施等配套设施,确保生活垃圾及时收集、处理。
——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城区范围内以燃煤气为主燃料,以液化气作为辅助燃料,适当配置液化气加压站及供气站。继续开展城区尤其是古城保护区范围内燃煤锅炉及炉灶退出工作。推动天然气供应管网建设。改善农村地区能源结构。在乡镇推广罐装液化气,在农村地区推广沼气池建设,减少生活燃煤。
——加强城区环境管理。防治城市扬尘,强化施工过程渣土管理和扬尘污染控制,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扬尘污染防治费用。继续开展城市区域饮食业油烟治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建设汽车尾气检测站。加强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管理,确保工业企业实现废气达标排放。
——加强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治理。对凤凰县工业集中区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对入园企业提出废水预处理要求并严格管理。对未入园企业废水污染处理措施的建设、验收、运行严格管理,强化废水排放监督性监测,提高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开展饮食业含油废水治理。
——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将城市饮用水源取水口上移至长潭岗水库,划定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对水库周边污水排放及项目建设进行严格掌控;开展水库取水口周边养殖业退出、污水禁排等工作。开展乡镇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对具备乡镇集中取水功能的水库进行保护,对水库周边污水排放进行控制,开展水库取水口周边养殖业退出工作,在水库周边农村地区推广沼气池等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水库污水排入量。
——加强噪声污染治理工作。继续开展城区尤其是古城保护区范围内商业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对酒吧运营及其他单位商业推广活动的噪声排放进行要求及管理,并开展监督性检测。
——大力开展固体污染废弃物治理工程。重点开展矿山采选企业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对已产生的矿山采选固废,对产生企业提出妥善处理要求;对主体已消失的历史遗留工业固废,由政府主导,逐步推进处置及修复工程的建设。
——继续开展矿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对茨岩乡铅锌矿及茶田镇工矿区尾矿废石堆进行安全处置;对矿区区域受重金属污染的河道进行清淤、治理和生态恢复。
——加强环保监测治理能力建设。加大环保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干部队伍能力。继续推进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建设综合业务用房,提高监测队伍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不断完善监测体系。
第四节  加强生态建设
思路: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着力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保护,加快珍稀名贵苗木基地建设,大力建设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两头羊、九重岩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目标:森林覆盖率保持55%以上,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与经济兴有机统一。
发展重点: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以沱江河流域为重点,加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加强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重点抓好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速生丰产林、长防林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林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护林体系。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青山抱古城”工程、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垅生态湿地建设,凤凰县国家地质公园及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水生态保护、水源涵养与修复工程,沱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工程,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构建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循环发展体系,以科技创新作为生态相关产业发展的根本,以产业发展推进生态保护与传承,以保护作为创新创意的源泉;建设开发生态循环产业园,实现生态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做好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打造神秘湘西生态文化品牌;加快区域资源整合,构筑生态循环产业链。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积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在产业开发与城镇建设过程中,实施最为严厉的生态处罚政策,重视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同;推动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强化景区的环境保护与规范开发,打造低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交通沿线绿色走廊,做好生态修复工程,认真抓好项目开发环境评估工作。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一、发展思路
“十三五”时期,坚持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服务于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以扩大网络规模、调整运输结构、完善系统衔接、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为导向,努力打造与凤凰县区位特点相适应、服务于“天下凤凰”品牌打造、致力于凤凰经济腾飞发展的交通网络体系,为凤凰县加快推进旅游发展、促进经济腾飞提供强有力交通运输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目标
逐步形成“一中心、四节点、四轴线”的主要交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二高、一铁、五纵五横、三支线”的综合交通运输骨架交通网络。即从实际出发,以凤凰县城为中心,以阿拉营、吉信、山江、廖家桥等4个重要乡镇为节点,依托“两纵两横” 四个综合运输通道轴线,以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为脉络、以农村公路为末梢,连通全国主要旅游景点城市、对接周边县市区、通达县域乡镇、旅游景点和村庄,突出特色旅游交通、构筑旅游产业新格局,促进城市空间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建成有效支撑凤凰城市、经济社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延伸和拓宽凤凰县的经济社会辐射能力。
三、发展重点
——加快综合交通设施网络体系建设。通过“铁”、“公”、“航”的全面提升,有效强化凤凰的可进入性。铁路方面,加快推进张吉怀高铁客运专线及凤凰站场建设,争取开通直达长沙、贵阳的客运列车,铁路实现凤凰古城2小时内到达长沙、贵阳、重庆;升级改造木江坪凤凰火车站。公路方面,升级、美化和完善以杭瑞(凤大)高速、包茂2条高速、3条国道(G209、G352、G354)、4条省道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与吉首、龙山、花垣2小时内互达交通圈,以县城为中心的辐射全县所辖乡镇的1小时交通圈,实现县域所有乡镇及主要旅游景点1小时内上高速公路。升级建设一批快捷畅通、覆盖广泛的旅游道路,推进公交服务网络向乡村、山地旅游点延伸。水运方面,以沱江上游的长潭岗水库为重点大力推进航道和港口建设,继续完善港口设施和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水运能力。航空方面,加快推动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促进开通直飞国内重要客源地的航线;加强与即将开工的湘西机场的交通对接。
——加快客货站场建设。完善县城综合旅游集散中心、新建张吉怀高铁客运站、凤凰县城西旅游中心一级客运站、凤凰县城东二级客运站、齐良桥旅游中心客运站、凤凰县阿拉营镇客运站、廖家桥镇工业园物流中心站等。
——加强交通运输能力与管理水平建设。积极引导客运装备水平提升。加强客运市场管理,大力发展城市公共客运,提供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际和城乡公共客运服务;完善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综合运输体系智慧发展;加强交通污染防治和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优化客运组织,加快发展绿色货运和现代物流,全面提升凤凰县客货运输能力。
第二节  完善水利保障体系
一、发展思路
结合 “十二五”期间确立的“生态优先、旅游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将凤凰县建设成“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目标,坚持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以现代水利的治水思路为先导,结合凤凰县特点,以保障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为核心,通过区域综合治理,逐步建成和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区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使河流水环境适应和支持凤凰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加快武水灌区龙塘河片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工程除险加固、“五小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城市防洪、集雨节水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城镇集中供水、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设。坚持兴利与除害并重、防汛抗旱结合,进一步健全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体系,加快推进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加强水文气象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率达到100%,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降低至0.8%,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降低至0.6%,新增供水能力5234万m3,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51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3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降低至100m3,万元GDP用水量136 m3,用水总量控制在1.38亿方,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319.26hm2,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3450kw,水功能区主要水质达标率达到85%。
三、发展重点
——加快防洪治涝减灾建设。加强沱江、万溶江、锦江等主要中小河流及支流治理,加快推进乌巢河水库、两叉河水库、团结水库、万溶江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建设,继续完善城镇防洪设施。
——加强水资源利用。加快推进骨干水利工程和河湖连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程度,加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到2020年,建成配置合理、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城乡人均供水能力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城乡供水水源建设。通过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山塘、河坝、水池、水窖等,提高城乡供水水量、水质,保障供水安全。日供水能力、供水总量、水源建设、城市供水人口、供水保障等得到进一步加强。
——坚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结合我县新增粮食产能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灌溉发展目标和灌区建设任务,提高改善有效灌溉面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骨干工程配套率等指标。力争到2020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5,2025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
——加强水土保持。加快推进白泥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万溶江清洁小流域治理区综合治理、坡耕地治理区综合治理、龙塘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和监管体系,坚持预防监督、治理两手抓;强化预防监督,保护现有的林草植被和水土资源,切实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将人为活动造成的水源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
——加强农村水电建设。到2020年,水电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有条件的农村水电基本得到开发。大力推进小水电增效扩容、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
——加强水利改革与管理。着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域管理、河湖管理、农村水利改革、水价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水行政能力建设。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水资源监控体系和水土保持等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乡级水管站网和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水利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水利基础工作全面加强,水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第三节  加快信息化和能源建设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为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创新提供支撑。
——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按照泛在、高速、融合、安全的要求,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抢占“互联网+”发展新机遇。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全面实施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深入普及高速无线宽带,加快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和,促进铁塔等电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共享。
——完善通信普遍服务机制,扩大移动通信覆盖范围,推进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和均衡发展,到2020年,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70%。加快建成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强化重点领域和重要系统信息安全保障。
——推进“三网融合”工程,加大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力度,到2020年,全县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75%以上,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50Mbps以上,互联网普及率上升到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互联网+”经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广泛深度融合,发展分享经济,构筑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互联网+”经济,充分利用大数据,发挥数字化、信息化在旅游业、制造业、现代农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互联网+”促进农民增收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现代“智慧城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服务和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强调发展速度和数量的方式,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凤凰城市建设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科学平衡供需匹配,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实现创新低碳的产业经济、绿色友好的城市环境、高效科学的政府治理,最终实现市民高品质的生活。
二、加强能源建设
按照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要求,有效提高能源自给率,构建多品种、多渠道的能源保障体系。积极对接“气化湖南”建设,加快天然气管网管道建设。加大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实现气源多元化。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风电开发,积极推广光伏发电,推进生物质多元化利用。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升级,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开发水能资源,新建乌巢河、两岔等2座水库。大力推广农村能源实用新技术示范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加大能源合作力度,鼓励和支持战略投资者在我县开展能源合作。
第八章  广泛健全民主法治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优秀文明传统,提高全县人民文明素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活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发挥新闻媒体、网络和精神文化产品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育人化人的重要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之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时代精神,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
——继承发展优秀文明传统。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明传统,将湖湘文明、凤凰传统与时代精神、外来文明成果有机融合,增强凤凰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凤凰优良文明传统对当今凤凰人的教育影响、对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作用。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传统美德,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第二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县,提高各领域的法治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民主监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加强和改进新型智库和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和制度。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深入贯彻居委会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治理实践,以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到2020年,城镇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不低于90%。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加强党管武装工作。高度重视党管武装工作,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整理凤凰筸军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提升后备力量建设水平。认真组织开展“双拥”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城。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县域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整体防护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西门人防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人民防空建设。
——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制度、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管理,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执行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制。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严格公正司法。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公检法司等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机制,维护司法公正。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完善严格司法的制度机制,规范司法行为。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开展司法援助,尊重和保障人权。
——建设法治社会。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推进全民守法,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积极完善安全生产体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打造全民知法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凤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促进社会治理科学化、现代化。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着力构建符合凤凰特点的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健全安全生产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九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要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凝聚各界力量,更好履行政府职责,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党建和领导能力建设
扎实开展“三严三实”教育,以“一线工作法”、干部作风台账管理等制度机制为抓手,强化执纪追责,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干部队伍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干部作风不断改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落实权力责任清单,贯彻落实好县委决策议事、政府决策议事等重大事项集体审批制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严防“中梗阻、末梗阻”,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完善实施专家评审、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招投标、群众代表听证、职能部门会审等科学论证和民主监督机制,科学民主决策,努力按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开展经济工作,减少工作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提高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干部作风管理、服务对象无记名投票评价干部履职等机制的约束监督作用,切实推行“一线工作法”,加快项目一线、基层一线各种矛盾问题的解决,大力整治干部队伍不良工作作风;强化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严惩违法违纪行为,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进一步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敢于担当的干事氛围、大干快上的发展态势。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围绕政府机构改革,突出简政放权,加快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效率倍增”计划,在受理环节,建立公示制度,对审批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实施主体、条件、程序等内容予以公示,推行“阳光审批”;在实施环节,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等制度,严格限定审批时限,规范审批程序;在监督环节,完善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行政审批过程中的违纪违法案件,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
第二节  完善扶持与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把规划重点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各相关部门要从本部门实际出发,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建立规划目标任务逐年分解和实施情况检查、评估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规划各项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发挥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切实加强党的领导,重点推进简政放权、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法治建设等,改革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做法,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个转企”制度改革,政府出台鼓励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个体私营向注册企业转型,为培育和壮大规模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完善投资体系。确立“投资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项目是带动提质升级的引擎”的理念,积极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进一步提高谋划项目、引进项目、建设项目的能力,突出投资和项目建设的经济带动、产业升级、平台建设、社会民生保障四大功能。突显投资和重大项目规划的引领作用,完善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保障机制,健全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优化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要素融通机制。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开发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人力资源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引进与交流,逐步形成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做到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四节  健全项目实施机制
——创新项目谋划方式,提高项目可持续性。以提高经济增长后劲为目标,科学策划项目、合理储备项目、高效运作项目,以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找准投资导向,以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为重点,构建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项目梯度格局,提高项目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努力打造项目滚动有序开发的局面。加强与上级部门衔接,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省、州规划笼子。
——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项目资金渠道。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由政府投资为主向社会融资为主的转变,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项目投资格局。积极主动申报和争取国家、省里项目投资、政策投资。要整合国有资产、财政投入、打包资产、深入推进银企合作,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建立PPP、抵押融资、基金投入等多种模式,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融资。
——以重点项目带动,推进凤凰大发展。要解放思想,放眼大开放带来的大发展机遇。要围绕旅游转型升级和精准扶贫,重点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促进凤凰经济社会大发展。
第五节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健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领导责任机制,加大逐级考核力度。县直单位和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实施行动规划,细化工作目标,分解项目任务,落实“终端考评制”、工作绩效台账和作风台账,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强化对精准脱贫、民生改善、基础建设、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务服务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各级政府考核机制。
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检查和项目督查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政府投资项目、政府采购和民生保障资金监督,加大对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值

一、经济发展类指标





1

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120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亿元

465

3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4

4

财政总收入(五年累计)

亿元

63

5

人均GDP

31980

6

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

吨标煤/万元

≤0.62

7

旅游总收入(累计)

亿元

800

8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

9:15:76

9

城镇化率

%

≥45

二、人民生活类指标





10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30700

1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800

12

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10

13

平均预期寿命

75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15

贫困发生率

%

≤3

16

社会安全指数

%

100

17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18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0

19

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

%

≥50

三、生态文明类指标





20

城镇污水处理率

%

≥65

21

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

%

≥80

22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26

四、精准扶贫类





23

贫困人口减少率

%

100

24

贫困村减少率

%

100

25

贫困户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达标率

%

100

26

义务教育年巩固率

%

100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