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县政府门户网站-青春“三下乡”|“把脉”凤凰古城低碳细节

青春“三下乡”|“把脉”凤凰古城低碳细节

2025-07-24 来源:湖南日报 【字体:

7月15日清晨,当薄雾还轻纱般笼罩着沱江,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凤凰起舞团”的4名多语种志愿者已悄然出发。肩负双语问卷、碳足迹记录表和便携翻译机,他们从虹桥码头启程,沿东正街、老营哨、跳岩一线,开启了一场为千年古城“把脉”低碳文旅的深度实践。作为《世界听湘·绿动边城》项目的重要一环,此行旨在通过精准入户访谈,实时记录古城民宿一次性用品消耗、餐饮能耗及游客交通方式,为编制具有国际视野的低碳文旅指南采集首站核心数据。

“茶峒小酌”里的绿色生意经

首站走进东正街的“茶峒小酌”奶茶店,店主热情地向团队成员毛浩、林嘉辉等展示了其贯穿运营全链条的低碳实践。

店铺全面采用PLA(聚乳酸)可降解材质制作一次性杯子,并以纸质吸管替代塑料制品,同时设立“自带杯立减3元”的激励政策,引导顾客共同减塑。每日打烊后,空奶罐和纸箱被严格分类,统一交由合作厂家回收再造,最终“变身”为店内的桌椅和装饰品,形成资源闭环。

在能耗管理上,全店LED灯加装了智能定时器,能根据实时客流自动调节亮度,实现月均节电30%。物流环节,店铺与5公里内的牧场建立直供合作,鲜奶通过冷链车每周三次集中配送,显著降低了运输碳排放。

此外,在外卖平台首推“无需餐具”选项,每单额外赠送20积分(可兑换免费加料),推行半年已累计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超过2万件。这些务实创新的举措,为《世界听湘·绿动边城》国际低碳文旅指南提供了生动的本土商业样本。



图为团队宣传员林嘉辉采访“茶峒小酌”奶茶店店长 供图/毛浩

故居新韵:沈从文故居的智慧低碳管理

在文化地标沈从文故居,工作人员向团队介绍了景区精细化的低碳管理之道。

为优化游览体验并控制能耗,故居实行线上实名分时预约制度,每30分钟仅放行25人,将瞬时客流量严格控制在核定承载量的50%左右,有效缓解了拥堵。

步入馆内,可见所有灯具均已更换为低功率的7瓦感应LED灯,走廊巧妙加装的导光筒,使得白天自然采光利用率达到约六成。

环境调控方面,空调系统与CO₂浓度传感器实现智能联动,当室内浓度超过800 ppm阈值时自动启动,科学管理下日均节电约20%。在无纸化办公上,电子留言板完全替代了传统的纸质留言簿,仅此一项半年就减少宣传册印刷量万余张。


图为团队在沈从文故居调研时合影 供图/王子豪

跳岩畔的标识“呼唤”:细节中的提升空间

沿沱江北岸,从跳岩漫步至老营哨巷口,团队成员敏锐地发现了十余处双语环保标识亟待维护的问题。饱经风雨的木质“请勿乱扔垃圾”提示牌出现翘曲,英文标识部分剥落;金属分类垃圾桶上,“Recyclable/Residual   Waste”(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喷绘字样严重褪色,指示箭头模糊不清;虹桥西侧树立的“低碳古城”宣传立牌底部开裂,其夜间发光的LED灯带也陷入“失明”。这些标识的破损和失效,直接导致部分游客因指引不清而将竹签、奶茶杯等垃圾混投,石板缝隙间也偶见被遗弃的烟蒂。

团队已对问题点位进行了详细拍照、精确定位,并记录下经纬度与具体损坏程度,准备整理成报告,向古城管理处提出具体建议:更换为具备防水、夜间自发光等特性的耐用材质标识系统,以提升指引效果与长期服役能力。



图为团队负责人毛浩修复破损环保标识 供图/蒋政轩

烟火早餐铺的“精打细算”减碳法

实践尾声,团队走进沱江边一家充满烟火气的早餐店。

店主一边忙碌,一边向队员们分享了他的日常减碳“生意经”:清晨六点开门营业,早已告别了传统的煤球炉,全面改用火力更猛、更节省燃气的液化气灶;制作豆浆滤出的豆渣,每日都会仔细装桶,有专人定时回收用作猪饲料;包装上,摒弃了过去的油纸袋,升级为更结实耐用的牛皮纸袋,“别看每个进价贵了两厘钱,但能多用一次,算下来更值”;为鼓励环保,熟客自带钢钵来买粉,立减五毛钱,这一举措平均每天能减少上百个塑料餐盒的使用;店铺后方两台旧风扇在白天则选择关闭,老板巧妙地将案板移至门口通风处,借助穿堂的自然风降温,既节能又舒适。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沱江边一早餐店店长 供图/毛浩

夕阳的余晖再次为古城镀上金边,“凤凰起舞团”的首日数据采集之旅告一段落。从现代奶茶店的系统化绿色运营,到名人故居的智慧化管理,再到早餐铺充满民间智慧的“精打细算”,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数据和观察,将成为编制《世界听湘·绿动边城》国际低碳文旅指南的坚实基石,助力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铺就更坚实的青石板路。他们的探索,仍在继续。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