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强身行动】凤凰县:大力推进专家人才“传帮带”工作侧记
在人才驱动国家发展的今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生根发芽”长在了凤凰的大地上。12月17日,省茶叶研究所所长李赛君带领专家团队,冒着严寒前往椿木坪村茶园进行指导。
“我们的茶园即将进行封园操作,关键在于记住六个字的要领——‘适时、足量、到位’。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动手实践。”李赛君所长在茶树旁一边讲解一边亲自示范。
“以前我们种茶都是凭着以往经验,边试边种,就是不知道茶树为什么长不好。现在你们来了,把技术带给我们,我们种的茶叶越来越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找我们收茶叶了。”培训结束后,一位农户满面笑容地向李所长表达了感激之情。
近年来,凤凰县积极秉承“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依托本地实际情况,扎实基础,以“精耕细作”的态度“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共同构筑小康梦想,让县域农业发展的阳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和希望。
聚焦需求导向,促使人才入乡。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时,凤凰县综合考虑了各乡镇的发展规划,并依据“双向选派”的原则,实施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分级选拔科技特派员。通过精准把握“点”与“面”的关系,科技特派员能够高效地满足产业科技需求。对于人才力量储备不足、质量不高的乡镇企业,进行严密指导,引导相关乡镇及时配足配优人才力量,提高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乡村人才衔接互补,推进县乡专家人才协调融合发展。
“乡镇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全县的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均衡。我们能做的是紧握手中人才引进的天平,积极引进真正能够促进各乡镇发展的专家,共同推动凤凰产业的繁荣发展。”县人才办主任如是说。
铺实赋能路子,推动资源下乡。“茶树什么时候修剪?要修剪多少?”“培管要记住口诀:面最宽,筷子粗,发10留7,戴足‘绿帽子’。现在,我将示范修剪过程。”这是科技特派员与村民之间朴素而真诚的交流,同样也是在各种规模的实地培训中常见的互动。今年5月,省州科技特派员在凤凰开展了十余次各类产业技术的实地指导。在田野间,特派员们耐心地为村民解答疑惑,分享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凤凰县紧密对接各乡镇农业主导产业的科技需求,充分利用与湖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合作机遇,采取以产业吸引人才的策略,以加快推进创新提升行动为抓手,邀请了20多位省农科院的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春耕生产、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面对面解答、手把手指导,切实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广大农户吃下“定心丸”。“这个比坐在那里听讲有用多了,专家亲自动手,不懂的我还可以现场问,这样教让我能看得更清楚、更明白。”来参加培训的村民纷纷点赞。
统筹多方合力,实现成果出乡。“周美亮博士在凤凰研制出易脱壳、黄酮含量更高、易加工的荞麦新品种。”“龙红萍教授帮助我们公司的黄丝桥雪茶顺利通过‘国礼’证书评审验收并获得证书。”“王仁才教授正在开发无蔗糖猕猴桃果脯,为凤凰拓宽猕猴桃市场营销。”随着产业发展的成果不断从乡镇涌出,一封封喜报为2024年的发展增添了色彩。
凤凰县坚持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各乡镇气候、地形等条件,成立湖南省首家国家级猕猴桃科技小院、中药材和食用菌两家省级科技小院,建立起包含荞麦产业的6个专家工作站,用足用好派出单位资源力量、科技小院等特色载体,提升特色富民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县各地普遍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格局。
如今,凤凰县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以“精耕细作”之力“引才育才用才”,让人才“动能”激活发展“潜能”,为高质量发展的凤凰篇章铺陈着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