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凤凰县禾库镇安置区了解到,去年7月份作为“扶贫车间”引进的凤凰县咏昌达手袋有限公司,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00多名工人的企业,让搬迁户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给他们带来了一份可观的收入。
走进咏昌达手袋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紧张有序地作业,一派忙碌的生产场景。工人们对自己的工作都非常熟悉,压边对齐、脚踩踏板、下线缝纫,有条不紊,技术娴熟,一个个漂亮的手袋很快就被她们的巧手制作出来。
据负责人介绍,在公司上班的大多数是搬迁户,多为老人和留守妇女,制作手袋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轻活,她们都有女工的基础,所以学起来难度不大,而且公司是底薪加计件,鼓励多劳多得,所以工人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同时,为了考虑到她们需要照看孩子这个问题,公司还特别设置了孩子托管和自习室,为她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搬迁到安置区后,家门口就有工厂工作,我就在这里就业了,在这里干活,还可以照顾到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工人吴吉金说道。
除了在生产车间工作的工人之外,公司的管理层也开始从本地招工。在办公室负责人事工作的龙珍秀就是土生土长的禾库人,随着父母搬迁到了安置区,大学毕业以后在自己家的社区里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她说感觉自己非常地幸运。
咏昌达真正地做到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企业从实际出发,根据职工的结构,在管理上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实行“两段式上班、三段式下班”即早8点和9点两档上班点,4点半、5点和6点三档下班点。企业又考虑到有些职工的子女或孙子、孙女放学后或周末没人照看的情况又建了幼儿园,开设辅导班。 通过推行这些人性化管理后整个企业人气兴旺,效益提升,活力四射,职工也有了归属感,实现了企业与职工的双赢。
据了解,咏昌达手袋有限公司是深圳一家很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去年7月通过凤凰县委统战部引进并入住禾库镇红安社区振兴车间,同月15日正式开工投产。从开始的招工难到现在成功吸纳50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咏昌达的招工留工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它的成功落户也成为了禾库镇安置区扶贫车间引进企业的成功示范,也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家门口挣钱。
“下一步,咏昌达手袋有限公司还要继续开设一个生产车间,设置6条生产线,还要招近400多人。总体来说,这个公司以后要容纳800-900人,为我们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禾库镇政府驻红安社区工作队队员夏海生说道。